歡迎來到吉家網不動產 
房產非火車頭?李同榮:「科技業」是外銷支柱,「房產業」是內需引擎
發佈日期:2025/10/8

   央行第3季理監事會後,特別以專欄探討「房地產產業是否為驅動經濟成長之主力」,以營建工程業、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小,受僱員工人數比重也低的2大因素為由,給予房產業否定看法,直指科技製造業才是經濟成長核心。

房產趨勢專家李同榮直批,央行發表此文動機可議,用意在「貶低房產業,合理化打房缺失」,他認同「科技產業」是「外銷的支柱」,但是「房地產業」卻是「內需的引擎」同樣重要。央行不應有「誰才是火車頭」的思維,企圖打擊房市,房市問題真正要探討的是:為什麼台灣房產政策窮到只剩「打房」?到底誰是打房失速列車的「火車頭」?

央行掀火車頭論戰,用意在「貶低房產業,合理化打房缺失」

    李同榮指出,央行理監事會已經落幕,但其專欄文章直指房地產業對經濟貢獻度小,不如製造業,並指非經濟火車頭,掀起了無謂的戰火,還有理事竟稱不動產業雖有重要性,但沒有那麼重要。

請問央行,人有五臟六腑,任何重要器官出問題都有可能致命,央行理事們能告訴我們那個器官最重要?那個器官貢獻不大,雖然重要,但不是那麼重要嗎?央行發表這些論述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合理化打房的缺失與𧗠生的種種後遺症。

多面向探索產業火車頭定義,不動產營建業帶動上中下游產業的就業投入,貢獻度最高

    李同榮認爲,火車頭產業指的是能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對GDP與就業有強烈帶動效果的產業。台灣歴經傳統產業與製造業出口帶動經濟發展奇蹟,並帶動房地產業蓬勃發展,功不可沒。而房地產引領的上游產業包括土地開發、營造、水泥、鋼鐵、建材、金融放款、等,帶動的中下游產業包括設計、裝潢、家電、家具、物業管理、租賃、仲介服務、龎大的就業人口,甚至於可觀的稅收,不但創造個人財富也增加國家整體財富。

根據主計總處民國110年產業關聯表發現不動產營建工程對就業人口的投入確實相當突出,每生產1單位,可帶動2.08單位的中間投入,而近年炙手可熱的高科技產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則是分別可帶動1.481.63單位的中間投入,均低於營建工程業。

主計總處官員直言,近幾年電子資通訊產業在台灣經濟扮演重要角色,不只帶動出口衝高,資本成長也很有規模。主計處的多面向論述火車頭產業,是最具客觀與信服力的分析,值得參考。

摒除不必要的火車頭爭議,「高科技製造業是外銷出口的重大支柱」,「房地產業是內需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

    李同榮分析,任何產業在不同時空背景形成,都會對當時經濟發展產生具體貢獻與影響,至於誰是火車頭產業,要從不同的觀察角度,看是指強化內需動能的貢獻或是出口成長的貢獻?是拉動國內生產毛額(GDP),還是帶動其他中下游產業發展?或是帶動更多就業機會、與投資效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有不同的火車頭,同時也背負不同的經濟意義。就此觀點,李同榮認同科技製造業對出口與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因此他認為「高科技製造業是外銷出口的重大支柱」,而房地產拉動的上中下游產業生產力與內需更加可觀,因此,「房地產業是內需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

央行不該掀論「房地產非火車頭」,最該掀論的是「誰才是房市打房失速列車的火車頭」?

    最後李同榮語重心長呼籲央行理事們,不要特別論述「房地產並非火車頭產業」,以華麗論文企圖掩飾七波打房六波無效且造成諸多後遺症的缺失。請問央行:房產是火車頭又怎樣?房價就能無限上漲嗎?而房產非火車頭又怎樣?就可採化療式限貸打房傷害無辜嗎?

我們真正要探討的是房市如何健全的發展?更需要探討的是,為什麼央行只是主事金融穩定與風險控管,卻錯把後衞當前鋒,錯在2020年底房市剛開始處主升段時,連續五季率先各部會發動四波限貸措施打房搶功,但結果房價越打卻越高。防堵自然人資金就湧入法人,防堵投資客資金就湧向自住換屋族,防堵高價豪宅資金就湧向低價巿場,而全部防堵限貸,就傷及無數自住無辜。感嘆楊總裁誓言的「一定要給投資客教訓」,卻演變成「先給首購與換屋者教訓」,加上新青安政策之亂、政府網內互打,衍生多少無辜解約、糾紛不斷遞增,竟然央行還以似是而非的數據做出錯誤解讀,企圖卸責,並掩飾多次頻繁打房失效失速的諸多後果,再以專文「房地產非火車頭」貶低房產貢獻,合理化打房缺失。

李同榮認爲,央行絕不應該在此時房市下修、產業面臨困境時,掀論「房地產非火車頭」,無論如何,目前房市問題真正要檢討的是:誰才是房產政策的主管機關?是央行嗎?我們的房產政策為什麼窮到只剩下打房?誰才是房市打房失速列車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