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吉家網不動產 
危老屋拚翻身/移除重重路障 危老重建加速有解?
發佈日期:2019/2/20
jpg
台北市屋齡30年以上的老舊住宅佔比高達近67%。(歐陽夢萍 攝)

「危老條例」執行進度遠不如預期,以台北市為例,屋齡30年以上的老舊住宅佔比高達近67%,但至上週,核准案件數仍在個位數。除了評估及重建費用讓民眾卻步外,站在第一線的危老推動師也指出門檻、宣導、防災意識等問題。台北市政府則希望能一一搬開這些大石頭,讓危老重建加速進行。

在2016年台南大地震後,為了加速推動危老屋的重建,立法院三讀通過「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並在隔年5月10日公布施行,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更設立目標,去年透過「危老條例」審議通過的都更案就要達到500案、約1萬戶,但至去年底,全台申請案件僅100多件。其中,在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的台北市,原本希望去年能達到100案的目標,但至今年2月11日,核准重建案件也僅有9案,進度遠遠落後。

強制耐震評估 北市盼中央統一標準

jpg
台北市政府建管處發言人洪德豪。(歐陽夢萍 攝)

台北市政府建管處發言人洪德豪指出,台北市6樓以上的建築物共1萬1千棟,要在3年內完成快篩,目前已執行近一半,其中約830棟需要進行耐震評估,建管處也已發函通知,但目前只有16棟提出申請。

為何這項政策無法有效推動?評估費用、無強制性及百分之百門檻是重要因素。

洪德豪指出,依照目前的公共安全檢查申報辦法,只有九二一地震前取得建照、屬單一所有權人或使用人、使用樓地板面積累計達1千平方公尺以上且是旅館、百貨公司等特定公共建築物才能強制進行耐震評估,其他則交由當地主管建築機關自行訂定分類、分期、分區執行計畫及期限,台北市已發函建請中央修法,希望能訂定全國一致的標準。洪德豪:『(原音)台北市是先建請中央全國一致性,建議他修法,修了、明定之後,大家標準一致;如果中央沒有去修,我們台北市後續也會去訂。目前在上個月,中央有開一個會,之後有要求我們地方政府去訂那個12樓以上、有管理委員會的優先要求強制耐震評估,但是這個會議紀錄如果送達之後,我們才會去公告這個部分。』

至於耐震評估後,若要強制重建及補強,則須由建築法規範,但內政部的修正草案目前也卡在立法院。

jpg
建築法初審,整合各方意見,引進第三方查驗機制爭議多 (圖:擷取立院議事轉播)

階段性補強 解燃眉之急

至於費用部分,雖然初步評估每件可獲新台幣6千至8千元補助、詳細評估每件補助最高40萬元,但詳細評估的費用恐怕就達上百萬,最後也不過獲得一本報告書,告知該建築物需要補強,因此讓民眾卻步;即使做了詳評,後續的補強或重建經費更是龐大。

洪德豪便指出,民間建築要整棟補強的可能性不高,內政部也計劃在初評後就可進行「階段性補強」,強化樑柱等,確保在大地震時不會倒塌,如此較能即時且實際降低危老屋的風險,也讓這項政策更具可行性。洪德豪:『(原音)階段性補強是說你不是用詳細評估,只要辦初步評估,那花個兩萬塊辦個初步評估,就可以提出階段性的補強計畫。與其花錢去詳細評估,不如把這筆錢用來補助階段性補強,可能民眾的可行性、執行性可能都比較有利,但是這部分都還有待中央修法。』

百分百門檻難度高 藉都更條例解套

另外,相較於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的特色就是簡單、快速,但為避免違反「居住正義」的質疑,前提是必須取得全體住戶百分之百同意,對於站在第一線協助民眾的台北市危老推動師來說,要達到這個門檻並不容易,尤其是一樓的店面及頂樓住戶,因重建後無法達到原有面積,因此重建的意願並不高。危老推動師廖偉宏:『(原音)現在在社區裡有個案子是所有24戶,目前就卡到同一個所有權人擁有3戶,他想要多分配一點,我們還在溝通當中。其他21個都已經簽同意書。很多案子都卡到最後1戶,最後1戶來講,比如這戶基地有20戶,只要有1戶不同意,1戶佔全部只有5%,5%可以綁架95%。』

另一位危老推動師張宜羚也指出,危老工作站鎖定的目標是5層樓以下的老舊公寓,但在這些社區中,有些可能都住了50多年,對這個房子有感情,要他同意重建、汰舊換新,確實有難度,何況重建期間還有安置的問題需要解決。

為了避免百分之百高門檻讓真正有危險之虞的建築無法即時補強或重建,立法院在去年底通過修正「都更條例」,經評估屬危險建築物者,若無法整合至全體同意,主管機關可以將危險建築物迅行劃定為更新地區,透過都更的機制重建,如此是否能讓危老的高門檻得以解套,還須觀察後續執行情況。

三分鐘熱度 民眾危機意識待提升

除了完善法制面外,危老重建能否順利推動的最基本問題就是民眾對於這項政策的重視與了解程度。危老推動師廖偉宏便點出民眾的危機意識仍然不足,每當發生地震,民眾的詢問度就會提高,但隨著時間過去,似乎又被淡忘,像是現在買房的民眾已很少在關心土壤液化的情況。

危老推動師張宜羚則認為目前關於危老重建的宣導仍然不足。張宜羚:『(原音)一般民眾聽懂都更這個字眼,可是危老這個字眼,我覺得宣導不夠,等於說政府推出這個東西,就是業者知道,可是民眾得到的訊息非常薄弱。我覺得宣傳這個部分,讓民眾非常簡單理解到底我家能不能作危老、危老跟都更的差別又是什麼,我多少坪可以做危老?』

另外,台北市議會在去年10月才通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修正草案,相關推動才正式展開,但為期3年的10%加碼容積獎勵卻即將在明年5月10日到期,廖偉宏及張宜羚都希望這項獎勵能夠延長,以提高民眾的意願。

北市樂觀看待危老重建 今年衝百案

北市府建管處發言人洪德豪則指出,台北市政府已成立60個危老推動工作站加強宣導,除了提供問答集、相關文宣品外,更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危老推動師及各領域的專業人員駐站,讓民眾可以就近諮詢並獲得相關資訊。他表示,內政部很支持這個制度,也多次開會建議各縣市政府比照,目前全台北市危老推動師正在輔導的案件共有75棟,這個數量還在持續增加,加上台北市議會在去年10月通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修正草案,放寬建蔽率、高度限制,讓中央的獎勵政策不再「看得到吃不到」,另外也通過「台北巿畸零地使用自治條例」,解決畸零地的限制,他樂觀期待台北市今年的危老重建案可以達到100件,甚至更多。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無法避免地震的襲擊,只能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傷亡與損失,而保障住屋的安全,不僅民眾必須關心,政府也責無旁貸。

危老屋的補強與重建雖已刻不容緩,但其中牽涉難解的不捨情感、複雜的利益得失,就如同一道道路障,讓身處第一線的人員推動時備感吃力。若要讓這項政策順利轉化為保護民眾身家安全的利器,能否搬開這些障礙、及時且有效落實,將是成敗的關鍵。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